当前位置:首页  /  塌房年鉴  /  年鉴编纂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志鉴编修】提升教育志纂质效 筑牢教育强省文化根基 省地方志办厅积极推进全省志

年鉴编纂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志鉴编修】提升教育志纂质效 筑牢教育强省文化根基 省地方志办厅积极推进全省志

分类:塌房年鉴 20

  》(以下简称《规划》)“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志鉴编纂”有关要求,四川省教育厅(简称教育厅)、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简称省地方志办)积极推进《规划》落地落实,谋划部署教育志鉴编纂工作。全省教育和地方志系统加强协调,注重谋划,有序推进,2024年全省编纂出版教育志鉴161部。

  教育是关系国家民族未来的根本性事业,编纂教育志鉴,以方志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对引导青少年传承文化根脉、厚植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促进全省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教育厅、省地方志办开全国之先河,在全省推进教育志鉴编纂,为建设文化强省、教育强省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库支持。

  精心谋划,安排部署有序有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也是各部门各行业的共同责任。教育厅、省地方志办逐步推动教育志鉴编修规范化、有章可循。

  一是强规划约束。2022年,经省政府同意,“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志鉴编纂”被纳入《四川省“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在组织实施中,省地方志办严格履行《四川省地方志工作条例》法定职责,全力支持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全省各部门(行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志鉴编修。乐山市将教育志鉴编纂纳入《乐山市“十四五”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和地方志年度工作要点。

  二是强制度安排。2023年11月,教育厅、省地方志办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的通知》,对全省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的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作出明确安排,针对实际就队伍建设、制度健全、目标确立、经费保障、督促检查、评价考核等作出规定。截至2025年4月25日,成都、自贡、泸州、德阳、广元、遂宁、内江、乐山、宜宾、广安、达州、巴中、雅安、眉山、阿坝15个市(州)联合教育部门制发文件,安排部署教育志鉴编修工作,形成工作制度。

  悉心统筹,上下联动保障有力。各级各地统筹组织推进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省级层面成立由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主要领导任组长,省委教育工委其他领导及厅领导任副组长的四川省教育志鉴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省地方志办加强对全省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将教育志鉴编纂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各地积极行动,成立教育志鉴编纂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分管领导,落实专人负责,不断建立和完善教育志鉴编纂工作保障机制。

  用心推动,志鉴编纂见行见效。《关于进一步做好教育志鉴编纂工作的通知》印发后,各地教育部门与地方志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召开联席会议,商讨推进教育志鉴编纂工作方式,通过组建工作专班,印发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召开工作动员会等,扎实推进编纂工作。2023年12月,成都召开全市教育志鉴编纂工作推进会,部署开展教育志和学校志编修试点。内江市教体局先后三次在全市开学工作会议上进行动员部署,全面启动全市教育志鉴编纂工作。2025年4月15日,资阳市委书记元方在市委常委会会议上听取史志工作汇报后对教育志编纂作出指示,要求市教育和体育局高度重视,按期推进教育志编纂工作。截至2025年4月25日,成都、绵阳、广元、内江、乐山、南充、眉山、资阳等地召开工作推进会(培训会),推进教育志鉴编纂。目前,全省教育领域志鉴编纂工作取得较好成效:2016年,《四川省志·教育志》在全省第二轮省志序列中率先高质量出版示范;《四川教育年鉴》《成都教育年鉴》等逐年编纂出版,并多次获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2024年,成都启动6部教育志和44部学校志编纂;广元启动16部学校志编纂;内江全面摸排建校(园)20年以上大中小学(幼儿园),建立编纂工作台账,其中纳入编纂范围的学校392所、教育主管部门7个。2024年以来,巴中启动编纂教育志鉴140余部,完成初稿并送审60余部;攀枝花启动编纂教育年鉴2部。

  携手各方力量,构建教育志鉴编修跨界合作新模式。各地守正创新,拓展志鉴编修模式,凝聚各方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并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凝聚部门合力、彰显方志魅力、充满生机活力的志鉴工作新路径。如,成都市地方志学会、成都市教育学会、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携手,构建以学会为依托,跨界合作、资源融合、专业化推动修志的新机制,启动首批18所中小学校史志鉴编修共建行动。2024年11月,在中国地方教育史志学术年会上,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以《以史为鉴望见未来——成都市中小学史志跨界推进》为题作案例分享,向全国推广成都实践与经验。

  强化行政推动,完善教育志鉴编纂保障。各地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细化教育志鉴编纂激励措施,加强建章立制。广元将教育志鉴编修等工作列入对县(区)、市直部门“五拼五比五争先”行动加(扣)分工作台账,实行季度统计、年度汇总,台账结果与年度目标考核结论挂钩。巴中把教育志鉴编纂纳入地方志部门和教育主管部门重点工作任务,进行全覆盖督查落实,全省教育志鉴编纂如火如荼开展。

  强化质量建设,提升编纂工作质效。强化制度机制保障。2018年以来,省地方志办出台《关于实施地方志工作质量提升行动的意见》,制定一系列质量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建设、队伍能力、精品引领、业务培训等方面加强质量建设。市县地方志部门加强教育志鉴编纂业务指导,强化督导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志部门严格按《地方志书质量规定》《四川省市县志质量体系建设纲要(试行)》《四川省综合年鉴质量体系建设纲要(试行)》等要求,切实做好教育志鉴篇目设置、资料收集、文稿编纂等工作,凸显教育的个性和特色,倾力推出了一批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教育志鉴优秀成果。

  凝聚合力是教育志鉴有效推动的关键。教育志鉴高效推进得益于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志部门的统筹谋划、整体推进。“存史、育人、资政”是地方志的重要功能,做好教育领域志鉴编修,不仅是建设文化强省、教育强省的内在要求,更是贯彻落实习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担当新的文化使命的必然要求,具有极为重要而深远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志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优势,加强合作联动,凝聚共识,建立教育主管部门和地方志部门常态化、长期性合作机制,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规范操作是教育志鉴高质量的保障。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在教育志鉴编纂中,通过组建主笔交流群、召开研讨会等,发挥教育系统和地方志系统专业优势,实现取长补短,完善内容和体例有机统一。通过分享志鉴规范、优秀大纲、高水平理论文章和培训视频的方式,提升参编者专业水平,有力保障了志鉴质量。如内江市印发《内江市教育志鉴编纂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印发教育志、学校志指导纲目的通知》,用于指导志鉴编纂基本流程,规范教育志鉴编纂纲目设计。

  定期督促是教育志鉴持续推进的保证。省地方志办定期对各地教育志鉴编纂情况进行统计、督促,市县也采取措施积极推进编纂工作。如,德阳市地方志办与市教育局建立督导组,及时跟进学校编纂进度,帮助解决编修中的疑难问题。

  习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四川教育领域志鉴编纂工作目前呈现的可喜局面,正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体现,是全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高度重视和务实推进地方志工作的体现,是全省各级地方志部门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作为、创新作为的体现。下一步,全省地方志系统将会同教育部门认真总结经验,以质量为先,进一步抓好教育志编鉴编纂工作。

猜你喜欢

全部评论(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